921再震一次
台灣準備好了嗎?

中央氣象局統計,從1900年以來,台灣平均每17.14年會有一個規模超過7的陸地大震,死傷人數皆超過百人,在這人人可以活到90歲的時代,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得碰上5次。令人膽戰心驚的是,上一次的大震已是20年前重創台灣的921地震。

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強震,我們只能提前做好準備,來減少死傷與損失。如今台灣地震預警技術比20年前先進,若再發生一次921大地震,距離震央極近的台中市多7秒時間求生,但科技爭取到黃金救命秒數,政府若未正視地質風險、未建立完整防救災規畫,多幾秒恐也無用。

救命救錢的幾秒鐘

半導體龍頭、年收入近一兆台幣的台積電,是個不允許「震動」的地方。

正在運作的台積電廠房突然接到警示,再過幾秒將發生預估4級地震,已預先連動所有機台的系統立刻動起來,關閉所有機台電源、暫停產線,過沒幾秒鐘,地震開始搖了,台積電因為提早接到預警、即時應變,避免可能的上千萬損失。

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沛暘指出,2、3級的地震晃一下,都可能讓台積電整批貨作廢,若能透過先進的預警技術得知地震將來,台積電可以立刻關電源、暫停生產,或啟動應變措施、加強基台穩定度。

921地震重來一次 台中能有7秒應變

台積電的情境不是想像,而是已實際在運作的預警機制。1999年的921地震造成全台超過3千600億災損,921地震發生後,中央氣象局、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始發展地震速報,結合現地型、區域型兩種預警機制,為民眾爭取黃金救命秒數。

以921大地震為例,離震央僅52公里的台中市,在感受到搖晃前多7秒可以救命;離震央152公里遠的台北市有多達31秒的時間可以逃生避護,氣象局估算,若1999年時有這套技術,台北市可以減少78%損失,鄰近的嘉義縣市、苗栗縣,損失也可少3成。

以2019年4月18日發生的花蓮銅門地震為例,氣象局的預警系統從接受到地震震波,到民眾手機接到速報,時間已提升到僅需14秒,氣象局規劃年底前將再增加測站數量,預估可將速度提升至10秒,為各地爭取更多時間。

運用一:地震預警+智慧居家=減少災情

林沛暘指出,預警技術可以運用的面向很廣泛,不只是發速報到民眾手機,更可以和產業配合、實際融入民眾生活。例如智慧居家、保全業、第四台、廣告看板、智慧音箱、手錶等,都是可能的運用方向。

他舉例,中興保全近年發展智慧居家,有7萬名用戶在使用「中保無限+」設備服務,國震中心與其合作,未來地震發生、收到警報時,智慧居家系統會自動把門打開、關瓦斯、開燈,指引民眾要往哪逃生、可以躲在哪,避免受傷和二次災情。預計今年將開始做體驗服務。

運用二:地震風災摧殘 社區靠科技求生

「居安思危,有備無患」用在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最貼切不過。這個小山村曾經歷颱風、大地震和土石流摧殘,面對大自然的無情撥弄,居民勇敢面對,透過災情預警系統和救災聯防訓練,讓上安村自然災害共存,並成為台灣災情預警示範社區。

上安村多災多難,從民國85年到90年間,上安村遭遇三次重大天災,85年賀伯颱風一天降下1千多毫米大雨,陳有蘭溪暴漲成災;921大地震,40戶房子倒塌。民國90年的桃芝颱風,因地震鬆動的山坡地帶來驚人土石流,路和橋斷了、房子被沖走,17條生命就此消逝。

接連三次的天災打擊讓居民灰心,「颱風、地震及土石流頻傳,為何不願搬家?」外界常這樣問前村長張豐富,但他總說:「我們一輩子務農,除了種田,又還能做什麼?」想留下,就得面對天災威脅。

居民配合水保局設置土石流觀測站,設置雨量計、CCD、地聲檢知器、鋼索檢知器及水位計等儀器設備,讓颱風豪雨來襲前,可以靠數據及早掌握訊息。如今,水保局資料可以與社區居民使用的防災監測警示系統結合,提前發預警訊息告知全村。

長期走訪上安社區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建議,擁有地震預警技術的國震中心、氣象局可以參考水保局的做法,與社區現有的防災警示系統結合,社區民眾統一接到訊息,就可以啟動社區已經預先排練好的應變措施、逃生計畫,更有效率預防災情發生。

udn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新媒體中心

聯合新聞網 新媒體中心

採訪團隊:鄭朝陽、林秀姿、黑中亮、江良誠、賴香珊、賴郁薇、洪欣慈、謝汶均

製作人:洪欣慈

影像:黑中亮、報系資料照

視覺設計:張心慈

網頁製作:楊若榆

監製:劉重善、林秀姿、潘如瑩、董谷音

2019.09.16